同仁堂的新发展
北京老乐家自四世祖乐显扬在康熙八年(1669)创办同仁堂,到十三世乐松生在1956年交出同仁堂实行公私合营,共历十世287年,乐松生成为北京同仁堂乐家老铺最后一代传人。
老乐家历代传人对中国传统医药的继承与发扬做出了巨大的贡献。自四世祖乐显扬创办同仁堂确定制药方针,五世祖乐凤鸣研究了362种配方编成《同仁堂药目》,十世祖乐平泉又在光绪十五年(1889)研制新配方,使《同仁堂药目》增至495种,到1950年在十三世乐松生主持下,同仁堂成药配方达到531种。乐松生不但使同仁堂获得了新生,职工生活得到改善,他还在抗美援朝期间向国家捐献6.9亿旧币来购买飞机,装备新中国的空军,成为全国有名的捐献户。
北京老乐家虽在明永乐年间即已迁居北京,但老乐家始终没有割断宁波这个根。因为在明清两代宁波人操纵着北京的国医国药业,所以他们定期到“鄞县会馆”(宁波医药会馆)聚会。道光年间宁波名医刘永泉到北京行医,当时乐家将女儿嫁给刘永泉的儿子刘辅庭,并请刘辅庭到同仁堂管理业务。刘辅庭也不负重托,八国联军攻陷北京时,为保全同仁堂作出了不懈的努力。
公私合营后,乐家虽然把同仁堂交给了国家,但国家始终遵循老乐家祖传制药的传统,严格选料,精心加工,使同仁堂的丸散膏丹不断发展,保持同仁堂招牌不倒并使之发扬光大。
国家还大力扶植同仁堂扩大生产,进行大规模的投资,建设新厂房,购置各种现代化制药设备,进行现代化生产。同仁堂先后建立起制药一厂、二厂、饮片厂、药酒厂、中药提炼厂、中药技术研究所等机构。改革开放后,同仁堂组建成“中国北京同仁堂集团”,并被评为国家一级企业。现在同仁堂不但在北京有几十家分店,在全国各大城市也开设了同仁堂分店,还将制药厂和分店扩展到海外,成为中国第一家走出国门的制药企业。